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教育硕士、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委、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江苏省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这份简历记录的是南京晓庄学院1997届校友陈馨的成长历程。回顾师范时的校园生活,她满怀感激之情,感恩学校培养,感谢恩师教导。
父辈熏陶师范启蒙,热爱研究永不设限
陈馨的父亲曾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40岁时改教科学,主要指导小学生进行科技发明创造和科学小论文的研究,后来成为江苏省科学特级教师,80岁的时候还坚持每年写一些科技教育方面的文章。他的一句话一直影响着陈馨:“任何时候都可以成为新的起点。我喜欢与孩子们一起探究,喜欢与老师们一起分享,我希望有更多的老师和家长一起来关注、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在父亲的影响下,她觉得:当教师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教师。于是,她从南京市第五中学毕业的时候,报考了南京晓庄师范,开启了师范的学习生活。
晓师岁月激发潜能,校园生活厚植情怀
每每回忆起在晓庄师范学习与生活的那段经历,陈馨都觉得那是一段充实、美好、快乐且温暖的时光。“晓庄师范给我们学生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激发了学生的多元潜能,鼓励学生探索未知、挑战自我、永不设限。”
至今,陈馨仍记得到晓庄师范的第一天,因为跳了一段《采蘑菇的小姑娘》,就被班主任孙才洋老师安排担任班级文艺委了。当时的她内心十分忐忑,因为儿时只学过书法和绘画,没有音乐特长。为了能组织好班级的文艺活动,她开始给自己充电,报名参加了学校音乐选修课学习,跟随费承铿等老师学习弹钢琴。在晓师的5年,几乎每天她都会抽出一个小时去琴房练琴。《童年的回忆》这首乐曲,至今仍是她的最爱。晓师点燃了她对音乐的兴趣。寒暑假的时候,她自学古典吉他弹奏,还经常向学校的图书馆馆长朱广义老师请教,学习合唱指挥,她还和陶春晓老师学习声乐和歌舞编排……学校的老师给了她很多指导与帮助。每一年学校开展“12·9大合唱”比赛前,同学们都会陪她去歌舞团借演出服装,利用课余时间,全班去犁宫进行排练。为此,他们班的大合唱连续五年获得学校一等奖的好成绩。
“读书的时候,田宁老师是我们的年级主任和大专部主任,带了我们整整5年。周昌宝副校长和潘东标主任分管学生工作。当时,学校和年级每年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有集体舞比赛、大合唱比赛、儿童歌舞文艺汇演、课本剧演出、演讲比赛、书画展览、科技制作比赛等等。现在回想起来,这些活动的开展是为了培养师范生的综合素养。”在926班的班主任孙才洋老师和95大甲班的班主任张宁老师的全力支持和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他们班在晓师期间所有的文艺活动都获得了学校一等奖的佳绩;编排的团队健美操获全校比赛第一名;创编的“两地书母子情”歌舞表演成了学校文艺汇演的保留节目。通过这些活动的设计与编排,极大地培养了陈馨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编能力,同时也让她发现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潜力。走向工作岗位以后,她也常常鼓励身边的同事和学生,相信每一位师生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回忆过去,陈馨常常觉得快乐且温馨。那时每天晚自习班级都要组织开展“每周一歌”的活动,她并不擅长唱歌,于是她就请班上一些唱歌好的同学带大家每周练习一首歌曲,《东方之珠》《驿站》《同桌的你》《星星点灯》……这些经典的乐曲,让晓师的生活充满了青春的旋律。同学们也因此增进了感情,至今大家都很珍惜30年来的同学情谊。
她常感慨晓庄师范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为师范生走上三尺讲台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母校的教育,在她的心中厚植了热爱学生、热爱课堂、热爱研究、热爱学习、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怀。
教育研究注重实践,知行合一初心笃行
临近毕业的时候,为了写好论文,陈馨对南京市城区与郊县的多所学校做了六百多份不同年段的学生问卷与访谈,进行了细致深入地调查与研究,被学校选中作为唯一的师范生代表向教育部评估组现场汇报研究论文,后来这篇论文也发表在了《江苏教育学院学报》上。那段研磨的经历,让她深深体会到,教育研究要关注真问题,开展真实践,才有真思考。
时任副校长的邓薇在95届大专班毕业之际,鼓励同学们相信自己,保持教育的初心与热爱,去照亮孩子们前行的道路。毕业以后,很多同学路过吉祥庵时,心里都会涌起对过去的怀念,犁宫、荷花池、琴房、学生宿舍……校园里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职初成长珍惜时光,永葆初心教育传承
1997年陈馨晓庄师范毕业后分配到鼓楼区拉萨路小学工作。在学校团队和身边很多良师的影响下,她更立志一辈子做教师,当一名有情怀的好教师。她特别珍惜数学课堂教学时光,每天“七进七出”,向优秀教师学习。她热爱课堂,把每一节课都当成研究课去上,努力研究每一个学生,做好每一节课的反思。她有幸成为特级教师孙丽谷老师的徒弟,在师傅的指导和学校老师们的帮助下,成长很快。工作一年之后,她参评了南京市小学数学赛课,后来又参与了南京市“空中课堂”的数学教学,参加了中央电教馆教学视频的拍摄。在鼓楼区第一届“名师大讲堂”的活动中,她和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同台上课,受益匪浅。在原江苏省教研室数学教研员王林老师的指导下,她多次参加苏教版教材的省级培训示范教学。通过不断学习,她逐步体会到一堂好课,必须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在职初成长的岁月里,团队的指导与帮助,让她一直葆有教育的初心。
迄今为止,陈馨已在南京市鼓楼区这片教育热土上工作了26个春秋,对教育有着深厚的感情。她受教于前辈,勤勉工作、刻苦研究、乐于奉献。在组织和团队的关心培养下,她25岁被评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29岁走上副校级管理岗位,30岁被评为南京市数学学科教学带头人……近几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她先后在拉萨路小学、芳草园小学、三牌楼小学、金陵汇文小学和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担任管理工作,分管过德育、教学、科研、教师发展,多个岗位实践锻炼,不断提升教育管理能力。同时,她也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从事中高年段数学教学工作,始终扎根课堂,倾心与学生一起成长。
她说她是幸运的,学生时代遇到的所有老师都是有责任心、有爱心的,工作以后经历的每一个团队都是温暖向上的,他们的这种热爱,也感染着陈馨。无论在哪里,她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心中有爱,对经历过的每一所学校都投入情感,也常常被团队的暖意所感动。
用爱启发内生动力,鼓励学生向善向上
她心怀热爱,善于发现并鼓励孩子的闪光点,始终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潜力”,坚信“每一个孩子都内心向上”,坚持“从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适切的发展”。她坚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习惯与品行培养,引导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向善向上,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帮助他们阳光成长。对于特殊儿童和家庭有困难的学生,她总是倾注更多情感,给予学生更多理解、尊重、接纳与关怀,发自内心地去关心、爱护他们。她也经常在学校的青年教师发展论坛上与老师们分享教育感言,鼓励大家给予学生绽放的力量,感受教育的幸福。
坚持研究开拓视域,团队指导倾心倾力
她热爱学习,潜心研究课程、教材与教法。积极参加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的学习,参加名师工作室、数学教研和专业研修等培训。在省市区教研员、科研专家、教培专家以及各位导师的引领与指导下不断提升,开拓视域。
在教学实践中,她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教”“研”“做”合一。她曾获全国小学数学赛课特等奖、江苏省数学赛课一等奖、南京市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她参与编写苏教版《数学》教科书4册和《数学教师教学用书》4册,这套数学教材获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她在省、市、区开设讲座及公开课近百次,在南京市开展多场数学卷入研修和课堂教学研究专场活动。她先后主持多项省级课题,多次获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个人课题一等奖,发表文章三十余篇,其中多篇论文在《上海教育科研》《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多家媒体都曾对其教育教学研究进行过专题报道。
陈馨始终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乐观地面对工作与生活,真诚待人,勤于付出,乐于分享,尽全力做好课堂教学与学校工作,认真已经内化成她的一种习惯。在每一所任教交流的学校里,她都关注团队建设与教师发展,重视教研与科研,经常深入课堂,与老师们共同研讨。她带动指导了数十位老师成为市区教学骨干,并在赛课、基本功、科研评比中获得佳绩,所任职过的多所学校数学教研组被评为南京市先进教研组。
她热爱研究,和学校团队共同研究的科研成果获得了南京市首届教育科研成果创新特等奖。近几年,在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王学金校长的指导下,与全体教师一起研究图式学习,关注学生发展,与学校团队共同研究的南京市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顺利结项,南京市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培育项目成功立项,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并展开深入的研究。学校的研究专著编辑出版,研究成果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她还对青海、新疆、广西、安徽、海南等地区的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助力师生共长。
“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团队的助力。”一路走来,她满怀感激:感恩母校培养,感恩组织关心,感恩团队支持,感恩师友帮助。她更期待将这片感恩之情回馈给温暖的团队,携手伙伴,与大家一起阳光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