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非遗,铸今魂

——中南学子参观长沙非遗馆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培养对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积极性,本团队于1月18日参观了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进行了“赏非遗,玩非遗,吃非遗“的全流程式体验。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家堂”展厅,铜像栩栩如生地展示了民国时期长沙一户人家四世同堂过年的热闹场景。接下来走进的“家艺”展厅则陈列了景德镇陶瓷、菊花石雕、浏阳花炮、湘绣等制作技艺,其中湘绣的鬅毛针法最为令人印象深刻。据讲解员介绍,这种针法是湘绣独有的,专门用来绣制大型动物的毛发。湘绣作品之传神,令我们都难以置信眼前的作品是织品而非照片,湘绣属实不愧于“绣花能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赞美。
还未走出家艺展厅,我们就已听到花鼓戏《刘海砍樵》中最为经典的唱段,原来下一个展厅是展示长沙花鼓戏、长沙弹词等音律形式的“家音”展厅。这里不仅可以通过音游的形式感受麻山锣鼓的喜庆和热闹,还可以通过投影观看著名戏曲桥段。在这里,我们了解到南北方皮影戏的一个区别——北方皮影戏的人物只能看到侧脸,而南方皮影戏中的人物却能看到两条眉毛,两只眼睛,这般微小的细节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非遗文化奥秘之大。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跟随着讲解员的步伐,我们来到了“家味”展厅。展厅的墙壁做成了装满各种调料和食材的展柜,打造出沉浸式的体验感。展厅里摆放着巨大的轮盘,轮盘里陈列着臭豆腐等长沙美食的模型,转动轮盘上的大转轴到模型上方,就可以看到其对应菜肴的制作工序。
而一楼最后的“家人”展厅则展示了非遗传承人的名字,这些传承匠人,用尽一生为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聆听他们的故事,感佩他们的选择,我们不由得肃然起敬。
接着我们来到了二楼的展厅,这里展示的砚雕作品多选取湖湘儿女生活细节为意向,展现了新时代湖湘儿女拼搏进取,乘风破浪的精神风貌。展厅的末尾展示了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吸引了很多游客驻足。
参观完一共六个展厅,我们又前往馆外的戏园。当戏园举办活动时,游客可以欣赏展演的传统戏剧、音乐、曲艺等节目,同时品尝戏园提供的长沙特色小吃,在味蕾上留下长沙记忆。
在这趟非遗馆文化之旅中,我们感叹非遗技巧之精妙,非遗作品之精美,非遗匠人之崇高,非遗传承之伟大,可谓是收益颇丰。在今后,我们也将增加对非遗文化保护的关注,并号召身边的人一起加入到传承非遗文化的队伍中来,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贡献自己的一份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