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下午,阳光正好,微风不燥,实践队员们徐步于杨家岭的青砖之上,目视着前方的中共七大会议遗址——中央大礼堂。这是我党第一次为重要会议修建的礼堂,朴素而不失庄严。我们走进中央大礼堂,里面的陈设仍然保持着66年前的风貌主席台正中是毛泽东、朱德的巨幅画像;会场后面墙上,悬挂着“同心同德4个大字;两侧墙上悬挂4幅“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标语;靠墙边插着24面红旗,象征着中国共产党24年奋斗的历程;插红旗的V字形木座是革命胜利的标志;在主席台的正上方,悬挂着一条引人注目的横幅:“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导游在这里为我们讲解了很长时间——从会议的参加人员、议题,会场的排列座椅设计,特别是中共七大的意义:我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全党空前的团结和统一,并且为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义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条分缕析的解说让实践队员们仿佛亲眼目睹到这次意义非凡的重大会议,感受到了先辈们旷古烁今的革命烈火!
之后,我们瞻仰了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共中央领导们1938年到1947年在杨家岭和枣园的故居。这里记录了那段艰苦卓绝却熠熠生辉的革命岁月,彰显出毛主席等共产党先驱们简单朴素的生活作风与卓越非凡的人格魅力。窑洞里只摆放了一些简单的物品,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张床可能就是他们全部的家具,难以想象一套带有弹簧的沙发竟成了当时的高档品。导游为我们讲解到当时在如此简陋的环境之下,毛主席等革命伟人仍旧秉持着自己的初心使命,创作出大量优秀的理论著作,将革命实践推向高潮。他们的故居都是窑洞,房内陈设简单,与当时陕北普通百姓居所并无不同。当时斗争形势严峻,物资匮乏,毛主席就发出来“自己动手”的号召。同年春天,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实行军垦屯田。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使昔日荒凉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导游在游览过程中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1940年,毛主席在土窑洞小院石桌上宴请陈嘉庚,只有3个素菜、1个荤菜。通过这顿饭,陈嘉庚得出了一个结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她说每次讲解她都会给游客说这个故事,她永远也不会说腻,聆听的游客们无论知不知道这个故事,他们都会聚精会神地听并陷入一段时间的沉思……
在游览完杨家岭革命旧址后,实践队员们和导游一起乘车来到了枣园革命旧址。在中共中央书记处礼堂,实践队队员回顾了共产党代表赴重庆谈判的相关史实,学习了共产党干群关系、党群关系处理的相关做法。机要局陈列室中,依然存留着机要人员使用过的简陋物件,记录着他们的生活点滴。实践队队员还从导游这里了解到幸福渠的故事——幸福渠是党中央在延安时期修建的一条人工水渠,它可以灌溉周围5个村庄1400亩土地,是中国共产党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理念的深刻体现。枣园的盏盏油灯,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征程,也点亮了伟大的革命精神。
如今杨家岭及枣园旧址讲述的是一个个真实的红色历史,传递的是一种催人奋进、永不停歇的精神力量。那些激情洋溢的生活场景,那种永不言弃的抗战精神,仍如晨钟暮鼓,穿透时空,悠然回响。真理不会老,红色精神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应当使之成为我们克服困难、陶冶情操、坚定党性的法宝,成为我们的精神图腾。让我们毋忘延安,毋忘井冈山,毋忘那些激情奋发的红色岁月,红色精神永存!十三载峥嵘岁月,十三度辉煌春秋,一个伟大的政党在这片革命热土上领导中国人民英勇斗争,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出壮丽的篇章。这片土地,历经风雨飘摇,宛若历史老人,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苦难走向辉煌、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奋斗历程。我们作为哈工大人,经此一程,家国情怀愈发澎湃,对革命先辈敬仰之意更为浓重。我们要深刻把握延安精神的当代价值和积极意义我、,深入弘扬延安精神,担起我们这一代的责任。如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但我们始终不能忘记那些革命先驱们作出的伟大贡献,不能忘记他们身上的宝贵品质与革命精神。党中央、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和陕北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形成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通过这次走访,实践队队员重温了那段光辉的革命岁月,深刻感悟了伟大的革命精神。我们将继续赓续红色血脉,追寻红色记忆,以青春之名,赴时代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