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6日,市里下发了高温预警,41℃的天气,即使风扇不停吹着,但也让人难以忍受。在横水镇张家屯附近寻访结束后,寻找修渠老人的工作遭遇了短暂的瓶颈,寻访工作也日益艰难。
一筹莫展之际,队员张恒的爸爸给我们带来了希望。叔叔先是拜托自己横水镇便民服务中心的朋友,帮我们整理了50多位村支书的联系方式。午后,叔叔又对我们说:“妞妞们,张恒爷爷说西下洹有个老党员,当时修过红旗渠。”我们立刻激动地收拾行李,骑上三轮车便出发了。
来到西下洹村,在村支书的引导下我们来到了郭榜金爷爷家里。在郭爷爷的讲述中,我们得知,爷爷将自己的青年、中年乃至老年都奉献给了红旗渠。现在,八十三岁的郭榜金爷爷讲述起那段艰难时光,依然忍不住红了眼眶、潸然泪下。
“修渠时我才二十虚岁,那时候根本吃不饱,就去山上挖野菜,河里找河草,河草把人的嘴扎的发热冒火,(但是)没办法,只能这样才能勉强填饱肚子。那时候我们就住在猪圈、驴圈、牛圈那些牲口棚里,有的住野外、住山洞……”“那时候非常艰苦,有的人连鞋子都穿不上,有时候露着脚趾头,露着脚后跟,这鞋帮子破了的,撕开旧鞋帮子再补鞋,下边呢钉上底子。”郭爷爷讲,在修渠过程中衣食住行的艰难尚可忍受,但是最艰难的是生产工具的落后。“在生产上,没有工具,就上山采荆条编抬筐;如果没有炸药,就自己造;没有石灰,就自己烧。林县人民就是这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了十年,才终于把红旗渠修成了。”
图为郭榜金爷爷为队员讲述修渠故事
与郭榜金爷爷告别后,我们踏上了归家的路。郭榜金爷爷的话反复在我脑子里回响,我不禁问自己,我们问渠难道真的只是“问渠”吗?回想寻访以来每次闷热午后的毅然出发,寻访路上车辆扬起的风尘,反复辨听的大段录音,深夜十一点多敲击的键盘,夜晚大山深处蚊虫的叮咬,拄着拐也从未耽误过寻访进程的队员张恒……艰苦条件下,队员们没有一人喊苦喊累更没有一人想过退缩。
思绪至此,我潸然泪下,种种情感交织袭来,我们不仅仅是在“问渠”,同时也是在问自己,如何将红旗渠精神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贯穿人生之路。我想,无论今后处于何种境地,只要想到“问渠”的这段时光,想到这段和队友们朝夕相处的日子,对我而言都是莫大的鼓励!
图为老人与队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