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林业科技大学7月17日讯】(通讯员:邓婕)以匠心工艺,撑起乡村振兴一片天。2023年7月10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家具与艺术设计学院研究生会成立暑期实践团,实地参观了张坊油纸伞制作过程,向浏阳五星工艺伞厂—陈德贵厂长学习油纸伞的历史和制作工艺,深入探寻传统手工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历程和乡村振兴战略,将传统手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传递给更多人。
深挖历史文化基因,助力乡村振兴在实地调研前,实践团了解到张坊油纸伞背后的革命故事:毛主席在1922年孤身一人从长沙路经浏阳张坊去安源组织工人运动,当时天气恶劣,在经过张坊时毛主席换得一把红色油纸伞,就这样撑着油纸伞徒步来到安源,在后人的眼中这把油纸伞,是一把预示成功的伞,是一把给人希望与力量的伞!
张坊油纸伞的生产和使用历史已有1000多年。生产油纸伞的艺人多以师徒传承的方式进行技艺传授,经过代代相授,张坊油纸伞几乎毫无遗漏地承袭了祖辈们流传下来的制伞技艺。陈厂长告诉我们,他学习制作油纸伞已有三十余年,并在张坊经营着制作油纸伞的传统伞厂,以手工的方式,传承张坊油纸伞的传统技艺。
探索传统工艺技法,感受工匠智慧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充分了解到张坊油纸伞的制作技艺,陈厂长介绍到:张坊油纸伞作为一种传统制作工艺,制作技艺古朴科学,制作过程繁琐复杂,需使用上百种工具,从竹、纸、胶、桐油、油墨等天然资源的选择,到做骨架、上伞面、绘花、上油,每道工序都是细致活,凝聚着劳动者的智慧与辛勤。其上百道手工工序可以大致分为选竹、削伞骨、制伞键、装伞柄、裱皮纸、绘花和漆桐油这七个步骤。

图为师傅们正在制作油纸伞。通讯员 何佳容 供图助推乡村就业机会,建设活力张坊实践团对陈德贵厂长进行了个人采访,了解到他经营的油纸伞工厂给当地村民带来了更多的工作机会,让许多外出务工的青壮年选择回乡从事油纸伞的相关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乡村振兴,也充分说明了非遗的传承与创新成为了乡村发展的新方向。
图为陈德贵厂长正在接受实践团采访。通讯员 何佳容 供图
在被问到油纸伞的传承问题时,陈厂长说,虽然油纸伞制作工艺极为考究,但还是有学徒来学习技艺,这对油纸伞非遗传承来说是很重要的,说明未来张坊油纸伞的文化和技艺会不断传承下去。张坊油纸伞作为油纸伞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湖南省浏阳市的非遗项目之一,大众对于油纸伞的认识程度较高,是大家比较熟知的非遗项目,媒体宣传也都有报道过油纸伞,这都为将来油纸伞的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为油纸伞在晾干定型。通讯员 王艳 供图张坊油纸伞在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是一种伞具,更承载着张坊人民的情感和智慧,展示了张坊的文化底蕴,同时它也是地方经济发展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村民大部分都在工厂中从事油纸伞相关的工作,因地制宜地走出了自己的乡村发展之路。
同时陈厂长也表示,许多人认识油纸伞是通过影视剧、网络这些途径,但人们很难深入去了解其制作工序之艰难,希望能够有更多热爱非遗的人来张坊切身感受油纸伞的工艺,这对张坊油纸伞文化的传播和继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图为工匠师傅正在制作油纸伞伞柄。通讯员 何佳容 供图最后陈厂长向我们展示了工厂的成品伞,在原有油纸伞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研发出不同风格不同款式的油纸伞。目前,张坊制作的油纸伞,种类有十几种,相较最初的油纸伞种类有了极大的扩充。关于油纸伞的销售情况,陈厂长表示目前销售渠道除了线下购买,还开辟了线上电商渠道,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油纸伞产品的销售。正是由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目前已经实现了快递进村入户,满足了工厂日常的物流需求。近几年来随着乡村建设的深入发展,陈厂长的油纸伞工厂销量变得日益可观,已远销欧美多国,为乡村人民撑出了一片新天地,更多村民也乐意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
图为工厂生产的成品油纸伞。通讯员 何佳容 供图现在,张坊油纸伞已经成为了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购买。同时,张坊的非遗项目与乡村振兴结合的工作也在不断推进,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图为实践团在参观学习制作过程。通讯员 何佳容 供图
通过这次张坊油纸伞制作项目的体验,实践团成员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了工匠们的艰辛,体会到了油纸伞文化的魅力,也感受到了非遗和产业结合创造出的巨大潜力。油纸伞本身的文化意义远大于物质本身,其制作技艺繁多复杂,每一种技艺,都是工匠们的心血,更代表着许多传统手工艺者的热爱。
一把把做工精美的油纸伞除了伞自身的意义之外,更是浏阳乡村振兴的当下缩影。积极推动非遗融入乡村振兴,让非遗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力,展现非遗别样美!
文字/邓婕 王艳 图片/何佳容 指导老师/刘文海 张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