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家长们喜欢的"妈妈式好老师";她是同事们眼中颇有魅力的"知心姐姐";她更是孩子眼里荷花般美丽的恩师……南京晓庄学院90届基础教育专业"三·二"分段大专班校友王琴,从教27年来,坚持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陶行知思想融入到教育的每一个细节。
两年晓庄师范学习,教育思想迈上新台阶
来南京晓庄学院之前,王琴在家乡师范学校读了3年中师普师专业。由于表现优异,1992年她被保送读师范大专。王琴记得,当时学校地处燕子矶校区,但班主任崔春霞老师经常利用周末,带着她和同学们到市区,泛舟玄武湖、游览莫愁湖等名胜景区。到了节假日,她们还被老师邀请到家里"打牙祭",她人生中第一次盖浇面还是在崔老师家里吃的。校园里,行知园内的石雕上"知行合一"四个字赫然在目;荷花池边和同学们倾心交谈、复习功课的身影经常浮现;图书馆里,佛洛伊德等心理学大师的名著打开了她通往教育的心灵窗户。
"三年中师,我打下了‘三字一话’基本功和知识基础,但我对教育还处在懵懂的认识阶段。但到了南京晓庄学院后,我不仅收获了师生情和同学情,更是对教育认知和教育思想的提升上了新台阶。"说起两段不同的师范学习生涯,王琴直言"不识庐山真面目",从教多年后才发现,"如果说我能在教育事业上走到今天,都起源于当初在晓庄两年积累的教育认知。"
27年从教生涯,实现教育思想三个飞跃
从工作第一天起到成为一校之长、江苏省特级教师、盐城市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江苏省乡村小学品德骨干教师培育站导师与主持人,王琴先后在盐城市第二小学教育集团旗下的5个校区工作。在工作实践中,她的教育思想也逐渐实现了三个飞跃。唯一不变的是她始终心怀仁爱之心。
1992年刚开始工作时,她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课堂和教育教学方面,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教学质量。"这是个见自己的过程。"当她为人之母后,王琴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上的参与度以及与学生家长们的交流。"关注教育背后的人,对我而言是个见天地的过程。"如今,王琴的教育认知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见众生的过程。她常常告诉自己:生命来之不易,每个生命养育也不易,每个学生都承载着家庭的希望。"我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科教学、学生的学习收获,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命成长质量,看到分数背后的人,关注到人的思想、情感、心理、情绪和发展。"
育在前、教在后,点开教育的奇迹之花
教师,重要的是具有仁爱的情怀,育在前、教在后,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教育奇迹。王琴犹如教育界的点金棒,这么多年将一个个看似不起眼"顽石"点石成金。
1992年,刚从南京晓庄学院毕业的王琴,担任四年级语文、思想品德及班主任工作。他发现班上一个家境困难的男生尽管学习不好,但是劳动特别积极。于是,王琴在征得家长的同意后,经常留他在教室里免费辅导功课,表扬他积极劳动,关心集体。除了关心他的学习外,王琴还主动关心他的生活与家长沟通。让孩子全方位享受家庭和学校的温暖。1995年,他考上当地最好的初中。
2008年,时任盐城市第二小学教育集团聚亨路小学副校长的王琴,她带的班上有一个因出生时头部受挤压,智力受到影响的孩子。刚开始,孩子不说话,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每门考试成绩仅20来分。对于他,王琴几乎从不批评他,有的只是无尽的表扬和鼓励。"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孩子,只要他有一点进步,我就拼命表扬他。结果,这个孩子的每门考生成绩提升到60分以上。虽然比不上考试达90分以上的孩子,但对他而言就是取得了成功。"
怀着一颗仁爱之心,关心孩子,发现孩子点滴进步,让孩子们感受到爱的温暖,每天在学校快乐学习并有所得。在这样的教育思想下,王琴创造了无数教育奇迹:2012年,时任毓龙实验学校副校长的王琴曾帮助一名听力障碍的孩子重拾学习信心、成为校三好学生,并成功跨入当地知名初中大门;2019年,时任盐城市盐都区实验小学校长的王琴曾帮一名严重自闭症的孩子找回自信,大方地向学校门口一排老师打招呼;她曾经帮助众多学困生转为学优生、让普通孩子变得更优秀;她还在新疆、青海等地支教期间,将这个教育思想影响更多老师……
江苏省小学品德特级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盐城市德育工作先进个人、盐都区最美教师等荣誉接踵而至。面对荣誉,王琴感受到更多的是压力和使命。工作27年,王琴始终走在行知的教育路上,如今,她希望运用自己的教育专业、学术及名师工作室平台等,将扬长补短、爱的教育等理念传递给更多的学生、家庭和社会。从一个人到一批人再到一群人,王琴正在用她学习的行知思想来帮助更多的老师成为立德树人的好老师,帮助更多孩子成人成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