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乡村振兴,推进生态建设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紧密结合生化学院专业特色,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以南京市溧水区石湫街道为主要实践地,立足蟹塘社区,在NbS(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视角下展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前景,开展自然生态状况系统调研,探索寻求解决方案,同时向多个社会群体进行科普、宣传、推广,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而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息息相关。实践团从昆虫观察和植被多样性测定两方面对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
一方面,实践团成员通过参观世界昆虫邮票博物馆,了解昆虫演变的过程,近距离观察各种蝴蝶,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之处。
另一方面,实践团以南京市溧水区石湫街道各村镇为取样点,通过搜索相关文献,确立石湫植被评价及优化提升的基础理论,开展实地踏勘,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对生物多样性进行全面评估,估测当地植被覆盖率及数量,选取当地典型灌木、草本植物作为调査样本,确定取样区域,采取等距取样法,借助植物检索程序得出相关数据,最后估计测算植物密度及数量;了解区域地形地貌特征和植被覆盖情况,确定合适的调查点并记录其经纬度等信息。在实践过程中,成员们积极记录物种名称、测量分布范围、观察生境类型,后续,实践团采用 AHP 法和 SBE 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可视化,对植物进行评价分析,通过 Kendal'sw 协和系数进行较为全面的生物多样性分析,为更好的展示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打下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团成员将此话牢记于心,并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理念深刻贯彻落实于实践过程中。实践团成员通过使用“水源测评”获取溧水区老鸦坝水库、三干河、石臼湖等水源信息,进行巡护,保护水源地。同时对沿途河湖的植被进行识别,拍照记录河湖的水质、植被、设施、环境状况,从“水质状况、水流状况、河岸带、生物多样性、人与河流的关系”等多个方面完成河流健康评测,河流存在的水质污染、植被破坏等方面的问题做好实时记录。通过取水样测试水的PH值,观察其浑浊度,过滤后进行水质分析,将源头水质与池塘水质进行比较,最终分析产生水质差异的原因,全盘考虑并寻求水质解决方案。
此外,实践团对居民的水污染等生态意识进行调研,发放调查问卷,对问卷结果进行数据分析,了解现阶段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情况和居民生活中的用水行为。在此过程中,团队成员还积极向当地居民宣传水源地保护知识,鼓励居民参与到水源地保护中来。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实践团联合蟹塘社区开展“七彩夏日,‘暑’你精彩——‘蟹’爱同行趣味暑托班”活动。大学生志愿者们带领蟹塘社区的小朋友们走进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生化学院实验室,近距离观察各种昆虫标本,了解昆虫分类、生活习性、生态作用,体验富有趣味的化学实验,激发孩子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实践团成员走进蟹塘社区,为小朋友们开设《地球生病记》原创绘本课、“旧物造新”环保手工课等一系列公益生态环境保护课程。此外,团队成员与基层管理人员进行沟通交流,深入了解当地自然生态教育工作在社区开展情况,结合优秀实践案例,提出自然生态教育规划建议,推动落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在这次“贯彻乡村振兴,推进生态建设”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一行人深入乡村,亲眼见证了生态建设的显著成效,各地乡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实施植树造林、水土保持、污染治理等生态工程。这些变化不仅改善了乡村的生态环境,也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乡村振兴与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而生态建设则是保障人民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我们将继续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水平,为乡村振兴和生态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