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不耕田,农机过冬眠,夏秋忙两季,一年闲半年”——这是对过去劳作生活的真实写照。而如今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农民重新开始忙碌于温室大棚中。为调查冬季农业现状,了解大棚经济和绿色种植模式,向大众普及大食物观,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耕海牧渔社会实践队于2024年2月2日前往青岛市即墨区金口镇的蔬菜大棚和绿色小麦种植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农村大棚经济现状。

图为蔬菜大棚内部。通讯员 张孜硕 供图
大棚蔬菜绿意浓 保供致富促丰收眼下正是冬闲时节,但在温室大棚里,却是一派繁忙景象。2024年2月2日上午,耕海牧渔社会实践队到达青岛市即墨区金口镇蔬菜大棚。进入蔬菜大棚,种植户正忙着进行摘叶、除虫、施肥等一系列管护工作,确保蔬菜“健康成长”。种植户华先生告诉社会实践队成员:“我从2017年开始就承包大棚种植蔬菜,两个大棚一年下来能收入六万元左右,虽然种植蔬菜非常考验耐心,但是承包大棚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在家门口实现“增收”、也方便照顾家庭。”除此之外,实践队队员也了解到金口镇种植户们正在尝试运用新兴科技实现蔬菜种植高效化。他们告诉实践队成员,目前大棚的加温、浇水、通风等作业,多是依靠管理者个人经验进行的,这也使得新技术运行过程种存在信息掌握时效性差,管理成本高、规模化难等诸多问题。为解决这些传统蔬菜大棚面临的问题,种植户们利用农业物联网技术生产出了精准高效的现代化智能大棚,平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此扩大利益规模。聆听完村民的介绍,耕海牧渔社会实践队也向种植户们普及了大食物观理念,告诉他们不仅可以向土地要粮食,还可以向海洋、向耕地、向森林要食物。种植户们听完后纷纷笑着表示:“以后要多吃不同来源的食物,不能只吃一样东西喽。”

图为当地村民填写调查问卷。通讯员 张孜硕 供图
绿色小麦价值高 安全营养保健康告别蔬菜大棚的种植户们,耕海牧渔社会实践队来到了绿色小麦的种植区。该种植区位于青岛市即墨区金口镇,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气温较低,大多数农作物不能抵御寒冷天气,因此当地居民都选择种植耐寒性较强的冬小麦。沿着小路前进,实践队员遇到了小麦种植区的负责人。负责人告诉实践队成员说:“为响应国家号召,此种植区的小麦都是遵循绿色种植模式培养的。”社会实践队队员通过调查得知,该模式的关键点在于要选择具有抗病、抗虫、抗逆等特性的优质种子,同时合理施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而被问到是否了解大食物观,负责人表示有所了解,而且平时也不只吃来自土地的事物,而是有意识的吃不同来源的食物。不仅如此,负责人告诉社会实践队员说:“我们平时也要注意食物浪费问题,特别春节期间,其实拒绝食物浪费也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一种体现,与你们这次所宣扬的大食物观理念也不谋而合。”

图为社会实践队队员观察小麦生长状况。通讯员 张孜硕 供图
大食物观意义大 有效实用助发展此次社会实践,耕海牧渔社会实践队对蔬菜大棚高科技、绿色小麦的培养关键有了初步认识,同时也对大食物观的实现途径有了新的思考。大食物观的实现要依靠科技发展,摆脱水土资源和劳动力的单一束缚,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实现食物供给的可持续。科技创新是落实大食物观的根本出路,不论是提升传统食物供给能力还是创新人造食品,都离不开科技支撑。推动生物技术在农业、食品领域的应用,是平衡人类社会需要和有限自然资源的必要措施,也是践行大食物观的必由之路。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从实际出发,提高本领才干,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践行大食物观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社会实践队员合照。通讯员 刘晗悦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