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寻土地变迁轨迹,解锁碳排放“减”法密码 在当今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碳排放问题备受瞩目。土地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载体,其利用方式的变化深刻影响着碳排放过程。为深入探究这一复杂关系探寻有效的减排路径,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碳泽智行”社会实践队于2025年1月10日至1月11日分别前往日照市海滨国家森林公园、星岛蓝碳计划等地开展调研活动。
实践伊始,实践队员们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系统学习了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排放相关的专业知识。实践队员们了解到,森林砍伐、城市化进程加速、农业用地扩张等土地利用变化行为,会改变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进而导致碳排放增加或减少。为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实践队员制定了详细的实践方案,确定以周边具有典型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的区域为主要调研对象,涵盖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银河公园、桃花岛的“星岛蓝碳计划”主题乐园。同时,准备了调查问卷、访谈提纲,为实地调研做好充分准备。
在桃花岛的“星岛蓝碳计划”主题乐园,曾经的农田和荒地被大规模开发利用。实践队员们了解到,土地平整、建筑施工过程中,大量的机械设备运转,消耗了大量能源,直接导致碳排放增加。实践队员通过与相关工作人员交流,得知大型建筑机械的燃油消耗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此外,新区建设使得植被覆盖率大幅降低,原本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绿色植物被混凝土建筑所取代,进一步削弱了区域的碳汇能力。
|
来到海滨国家森林公园,眼前的景象与城市新区截然不同。郁郁葱葱的树林连绵起伏,空气格外清新。实践队员们与当地林业部门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访谈,工作人员介绍到,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后,这片区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木材和土壤中,成为重要的碳汇。为了更直观地了解退耕还林对碳排放的影响,实践队员们查询了当地多年前的数据,探查了林区内不同位置的二氧化碳浓度,并与周边未实施退耕还林的区域进行对比,数据显示,林区内二氧化碳浓度明显更低。 |
|
在银河公园,实践队员们着重关注了农业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大幅增加,虽然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通过对当地农户的问卷调查,实践队员们发现大部分农户为追求高产,往往过度使用化肥。而化肥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氧化亚氮,这是一种温室效应极强的气体,对碳排放的贡献不容小觑。同时,部分地区存在的不合理灌溉方式,导致土壤透气性变差,微生物活动受到影响,也间接影响了土壤的碳循环过程。
实地调研结束后,团队成员们对收集到的大量数据进行了细致整理与深入分析。实践队员们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不同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与碳排放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与碳排放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林地面积的扩大则与碳排放呈负相关关系。在农业产区,化肥使用量与碳排放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实践队员们进一步量化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为后续提出减排路径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排放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城市规划方面,应遵循紧凑发展原则,避免城市无序扩张。加大对城市绿化的投入,建设更多的城市公园、绿色廊道等,提高城市植被覆盖率。同时,推广绿色建筑理念,采用节能材料和技术,降低建筑能耗。在生态保护方面,持续推进退耕还林、还草、还湿等生态工程建设,加强对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激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
这不仅加深了对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排放关系的理解,更让实践队员们意识到作为当代青年,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实践队员们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碳减排目标贡献一份微薄之力。(通讯员 郑锦扬)